北方冬至吃羊肉的來歷
北方冬至吃羊肉的來歷
冬至,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那么,你知道冬至為什么要吃羊肉嗎?
冬至吃羊肉的由來
北方有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而這一習俗,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在農(nóng)歷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除了清明,冬至大約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了吧。
民間把冬至稱為“過小年”。對于農(nóng)民來說,冬至開始了,也就有忙不完的農(nóng)活了。相傳在冬至這一天耕田,就可以把草根永遠地除掉,于是,這一天又叫“草王會”。
據(jù)說,那一天,拜師傅、拜尊長,討得一年的福財、一年的安康。師傅、尊長這時也盡揀好詞兒送出口,讓說的聽的,心里都暖融融,這叫“賀冬至”;同僚之間相互拜賀,預祝來年有個好運氣,平時的勾心斗角,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拋開去,這叫“拜冬至”;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甚至出動全家,到野外去掃墓,儀式大約和清明差不多,這叫“上冬墳”。周圍同姓的人家多了,還要舉行“冬至會”,就是一大家族的人共同祭祖先。
家庭經(jīng)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在這一天宰豬腌肉。有句俗語:“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因此,有錢人家都在這一天腌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的年貨。誰都明白:冬至這天腌的肉,不腐壞,不流油,放的時間久。
這些活兒忙完了,還要到田地里采一些桑葉,拿回家,不能曬太陽,不能用火烤,讓它自然陰干,這就是“冬桑葉”。可以用做中藥,有祛風的藥效;或者將采回的桑葉蒸9次,再露9次,以后才能配做藥引子。每到冬至,村莊早已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了,人影悠悠,淌向各自的住房,將那一副好心情帶回家去,晚上還要和一家人吃狗肉呢!這習俗聽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后來,又狗肉就慢慢轉(zhuǎn)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于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qū)廣為流傳。
羊肉
羊肉的功效與作用
1.溫補脾胃
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癥。
2.溫補肝腎
用于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冷痛、陽痿等癥。
3.補血溫經(jīng)
用于產(chǎn)后血虛經(jīng)寒所致的腹冷痛。
4.保護胃黏膜
羊肉可保護胃壁,增加消化酶的分泌,幫助消化。中醫(yī)認為,羊肉還有補腎壯陽的作用,適合男士經(jīng)常食用。羊全身是寶。羊肉是絕佳的食療保健品,羊肉、羊血、羊骨、羊肝、羊奶、羊膽等等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5.補肝明目
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chǎn)后貧血、肺結(jié)核、夜盲、白內(nèi)障、青光眼等癥有很好的效果。羊奶與牛奶相比,富含更多脂肪和蛋白質(zhì),是腎病病人理想的食品之一,也是體虛者的天然補品。
冬至吃羊肉注意事項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到后來,有的人又將冬至吃狗肉轉(zhuǎn)變成了吃羊肉,并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于是,現(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但是冬至吃羊肉雖然是源遠流長,并且吃羊肉也是對人體有著諸多的好處,特別是冬季吃羊肉,可以起到強身益氣防疾病的作用,但是專家特別指出,羊肉湯并非人人都能吃。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必須要加以禁忌。
冬至吃羊肉注意五個禁忌
1、部分病癥忌食羊肉
經(jīng)??谏嗝訝€、眼睛紅、口苦、煩躁、咽喉干痛、牙齦腫痛者,或腹瀉者,或服中藥方中有半夏、石菖蒲者均忌吃羊肉。
2、不宜與醋同食
酸味的醋具有收斂作用,不利于體內(nèi)陽氣的生發(fā),與羊肉同吃會讓它的溫補作用大打折扣。
3、不宜與南瓜同食
中醫(yī)古籍中還有羊肉不宜與南瓜同食的記載。這主要是因為羊肉與南瓜都是溫熱食物,如果放在一起食用,極易“上火”。同樣的道理,在烹調(diào)羊肉時也應少放點辣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等辛溫燥熱的調(diào)味品。
4、忌與西瓜同食
吃羊肉后進食西瓜容易“傷元氣”。這是因為羊肉性味甘熱,而西瓜性寒,屬生冷之品,進食后不僅大大降低羊肉的溫補作用,且有礙脾胃。
5、忌與茶同食
茶水是羊肉的“克星”。這是因為羊肉中蛋白質(zhì)含量豐富,而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吃羊肉時喝茶,會產(chǎn)生鞣酸蛋白質(zhì),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水分減少,進而誘發(fā)便秘。
冬至日的由來( 傳說 )冬至吃餃子和羊肉的傳統(tǒng)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jīng)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nèi)曜铋L。
冬至又稱為冬節(jié),依照我國傳統(tǒng)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jié)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jié)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jié)氣,擇日學上是依農(nóng)歷的節(jié)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nóng)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jié)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節(jié)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jié)”。在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于冬季的季節(jié),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zhuǎn)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jié)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jù)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jié);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guān)鍵節(jié)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節(jié)由來】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ldquo;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guān),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節(jié)傳說】
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lǐng),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相關(guān)文章:
1.冬至是幾月幾日
4.描寫冬至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