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蘇格拉底哲學論文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淺析蘇格拉底哲學論文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淺析蘇格拉底哲學論文篇一
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哲學理論之比較研究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出于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偽;什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zhì)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yǎng),等等。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人本主義在他們之前,古希臘和中國的哲學家所注重的都是對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為觀察和思辯的對象。當然,他們思索的“自然”并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作為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總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脫離了人這一主體,顯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實際。現(xiàn)在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例如赫拉克利特與德漠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學的創(chuàng)始者,是他使希臘哲學真正從自然哲學轉移到以研究人事為中心的方向上來。他所研究的對象,不再是自然哲學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關于人的問題,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認為,探討人的問題,不能用探測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單憑經(jīng)驗觀察和邏輯分析,而是要根據(jù)人的意識活動,審視人的生活狀況來洞察人的特性。蘇格拉底開創(chuàng)了西方哲學對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認為哲學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哲學以道德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他所特別感興趣的題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發(fā)明一種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則,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義。他想要為人生行事立下一個合理的標準。這些都是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問題??鬃訉τ谥袊軐W傳統(tǒng)的首要貢獻,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領域內(nèi)自覺地確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鬃邮侵袊鴼v史上第一個真正從人的角度去探討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地位的人,他發(fā)展了周初以來萌發(fā)的人本思想,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關于人的學說體系??鬃拥娜寮宜枷胍舱w現(xiàn)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鬃拥乃枷胫邪恕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認為支配著宇宙和人倫的是同一種道德秩序。更進一步說,孔子的儒家哲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實用人生哲學,他希望人們行“仁”、“義”、“忠”、“恕”、“克己”,把“大同”作為自己的理想。他把“禮壞樂崩”的根源視為人們在道德上的淪喪,故“復禮”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復禮”也就是“為仁”。孔子學說體系的核心是“仁”,它體現(xiàn)了孔子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的思想“仁”得內(nèi)涵極為豐富,但其核心思想是“愛人”,這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其作為一種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律己”的要求,作為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能使人們和諧相處無疑有一定的意義。為人之道,是孔子關于個體人格道德修養(yǎng)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發(fā)展的根本,是實現(xiàn)人的最終目標的前提。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qū)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死亡哲學對于命運問題,有學者認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態(tài)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話說,生的道理,我們還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國在殷商時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國原始的天命現(xiàn):天是人世間的主宰和人格神??鬃诱J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時的卜卦。他對神鬼也是敬而遠之。在孔子看來,生與死的問題是不可以分開討論的,解開了一個,就自然解開了另一個。若要明白死,就必須先明白生。筆者認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強調(diào)由生來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變成少數(shù)儒者予以窮究的純粹理論問題,而使之成為常人都應當努力
體認且切實履行的問題。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 社會品格和 實踐品格的又一個重要特征。但無論如何不能構成孔子不重視死亡、根本否認反對人生的心性體認路線的理論依據(jù)。而且,事實上,在這一方面,想來 是對死亡本性甘心“無知”的蘇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蘇格拉底篤信靈魂不生、不死、不滅。但同樣認為自然是不可磨滅的,轉而強調(diào)對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蘇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個結果。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 哲學看成是預習死的一種活動。自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即致力于尋求和建構某種精神性的宇宙本體,潛在的動機是為了使靈魂達到某種意義上的不死,以后____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響。他們的不同也體現(xiàn)了東西方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為什么活?或者說,活著有什么根據(jù),什么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jù)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zhì)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思考的問題是:怎么活?這是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追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zhì)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
蘇格拉底關于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zhì)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jīng)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于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zhì),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zhì)有本質(zhì)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chǎn)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zhì)這樣明確對立起來,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的奠基人。
據(jù)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開辟了道路
蘇格拉底和孔子處在不同 環(huán)境之中,卻同樣認識到 政治與道德的分離是現(xiàn)世生活的“不潔”,他們都想通過重新整合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合理化,他們在政治與道德問題上的思考之相似性,表明了人類所遭遇的問題是相近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相似的。但雙方選取的路徑和取向上不同,卻反映出各自不能脫離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而思考問題,這種思考展示了雙方比較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一定的意義上,也預示了兩種 文化在未來的 發(fā)展過程中的分道揚鑣。兩位先哲的這種差異性,其實就是兩種文化—東西文化在源頭上開始分流的一個比較明顯的標志。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淺析蘇格拉底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