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心得體會 > 心得體會 >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

時間: 新華0 分享

寫心得可以幫助人們增強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意識,從而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guī)砥返屡c社會的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1

經過這一學期三年級和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工作,使我對課程有了更進一步較深刻的認識,它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都和自己的身邊事息息相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必然想要開口說,想要參與活動,易產生急于參與的沖動。那怎樣把握好課堂的調控藝術,讓學生既動起來,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 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活動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顒咏o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創(chuàng)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

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于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例如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關心你,愛護他”學習單元,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采取了“采訪搜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學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知識形成有其階段性的不同。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于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匯報活動更為合適。

3、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yǎng),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2

經過一年《品德與社會》執(zhí)教實踐過程,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鉆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xiàn)在的《品德與社會》課本,每一課都是幾幅圖配幾句話。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上好一節(jié)課很難。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預先實際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真實的生活有利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了,可在實際的課堂上,教師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能夠把這種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實處。有的擔心生活太大,無處著手;有的考慮學生的接觸有限,難以體驗;還有的顧慮生活太隨意,難得控制,會導致課堂學習一團糟……凡凡點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難道走進生活,開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難嗎?在教學《走進殘疾人》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殘疾人需要大家的關愛,我設計真實的社會情境,開展體驗殘疾人生活艱難的活動。一是讓學生用一只手去收拾書包,體驗肢體殘疾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二是讓學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來在教室行走,體驗盲人行路的不便。學生們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后,真正體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殘疾人需要我們正常人的關愛。課堂上短短幾分鐘的生活體驗,勝過了教師多少空泛的講解,可見生活對于德育知識的教學是何其重要,而聯(lián)系生活組織教學又是多么的簡單。我覺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師都有必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樣性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fā)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突出課程的社會性

延伸課堂還要求教師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xiàn)象,展望未來的世界,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并從中認識社會,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使課堂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這樣才能立足于各類富有積極意義的教育載體,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世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終生發(fā)展。例如《貨比三家》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調查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價格,再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知道同樣的商品,價格可能不一樣,影響價格的因素制約著商品的價格。如果不延伸課堂,不親自比較,光靠老師的說教,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道理。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總之,通過這一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品德與社會》是提高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習實踐,了解社會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整理、歸納、討論、交流、表演等方式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獲取知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3

3月27日,我到談固小學聽了一節(jié)由張紅恩老師執(zhí)教的冀教版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通信的種類和發(fā)展》一課。課后聽課名師工作室的老師們的研討,以及市教科所的王小香主任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

通過本次聽課,自己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是老師展示才藝的平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自始至終施行的是“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智力得不到開發(fā),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xiàn)象。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4

九月十三日,我無比榮幸地來到重慶長江師范學院參加了小學品德學科的“國培計劃”的培訓。通過培訓,我深深地被專家教授們的精辟見解所折服,也被來自宜賓市各區(qū)縣學員們的學習熱情所感染。雖是秋天,我們卻如沐春風,十五天的學習,我受益匪淺,現(xiàn)將所學總結如下:

此次培訓,專家引領我們走進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頭活水,讓我們走出老式教育的誤區(qū)。此次培訓,內容廣泛,圖文并茂。每個模塊都有許多優(yōu)秀教師進行講解,學習了做一名智慧型的老師,比較了中西方的德育教育,感悟了品德課教學的新理念,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技能。這次培訓,給我思想的洗禮,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讓我懂得要以“情”為紐帶,讓感情走進課堂,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與學生互動,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成長,教師要充分挖掘品德課的課程資源,采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喚起孩子成長的渴望,給孩子一個夢想的天空。

培訓中,我們還學習了品德課的備課、上課,評課技能,互動研討在借班演練中的得失,觀摩了郭老師的品德優(yōu)質課。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使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對教師這個行業(yè),以至于對全社會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終身學習。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學。一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同時加強必備知識的學習,如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使自己更好的解讀教材,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加合理的選擇合適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二是向有經驗的專家學者、教師,甚至是學生學習,集百家之長為我所用,可以少走彎路,節(jié)省許多時間和精力。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通過此次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用所學知識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素養(yǎng),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并努力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感謝國培!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5

4月14日到16日,我有幸到臨沭縣實驗小學參加了全市品德與社會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短短三天,一共聽了12節(jié)課,她們設計的教學理念新穎,教學手法靈活多變,教師個人的素質之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獲頗多。下面分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聽課感受

一、新課改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在這12節(jié)優(yōu)質課中,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小組合作學習,都可以見到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所有教師的個人素質都比較高,尤其是課堂語言都優(yōu)美動人,充滿激情。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替代了過去的單純說教,徹底改變了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師者形象,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了一種興趣,我想,這正是新課改的春風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盎然生機。

二、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計課件,使單調枯味的教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擴展到了家庭、社區(qū)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xù)完整的活動過程。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xiàn) 象,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認識社會。12節(jié)優(yōu)質課,幾乎每節(jié)課都有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調查探訪的活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自主學習和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的習慣也都得到進一步強化。

四、每一堂課教師都非常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一句具有親和力的評價語,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小組評價、……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教學的實效。

五、執(zhí)教的教師基本功扎實,駕馭課堂能力極強,能靈活有效的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事件,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

總之,這十二節(jié)優(yōu)質課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深受啟發(fā),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我們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其特點,實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們學習了《品德與社會》新教材教學理念并且通過這次《品德與社會》優(yōu)質課評比的活動之后,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感謝領導為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學習的平臺,感謝執(zhí)教老師的辛勤付出,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教學方法,提升了我們的教學水平!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6

--年8月27、28、29三天,我們實驗小學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新課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過程中,我也收獲頗多,倍受鼓舞。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和一些感悟。

現(xiàn)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yǎng)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yǎng)。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fā)展性戰(zhàn)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脫離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紛雜的現(xiàn)實生活,只是沒有生活的空談,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xiàn)實的世界。唯有如此,才會有知行和諧統(tǒng)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積淀(文章轉貼自實用工作文檔欄目) 豐厚的文化底蘊,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相信通過這次培訓,我們的老師一定能夠更新理念,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上好每一節(jié)課,以實際行動踐行品德回歸生活這一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yōu)榻滩氖褂弥械臎Q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xiàn),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fā)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7

經過一年《品德與社會》執(zhí)教實踐過程,我覺得《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課程特點、深鉆教材、充分準備是上好品德課的前提。

現(xiàn)在的《品德與社會》課本,每一課都是幾幅圖配幾句話。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學,一課要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上完。如果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上好一節(jié)課很難。在具體教學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鉆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如備課時一定收集網上或學生預先實際中的一些資料,豐厚教學內容,從而接近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必須以學生生活為基礎,才能享受成功

真實的生活有利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了,可在實際的課堂上,教師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能夠把這種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實處。有的擔心生活太大,無處著手;有的考慮學生的接觸有限,難以體驗;還有的顧慮生活太隨意,難得控制,會導致課堂學習一團糟……凡凡點點,都有一定的道理,難道走進生活,開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難嗎?在教學《走進殘疾人》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殘疾人需要大家的關愛,我設計真實的社會情境,開展體驗殘疾人生活艱難的活動。一是讓學生用一只手去收拾書包,體驗肢體殘疾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二是讓學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來在教室行走,體驗盲人行路的不便。學生們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后,真正體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殘疾人需要我們正常人的關愛。課堂上短短幾分鐘的生活體驗,勝過了教師多少空泛的講解,可見生活對于德育知識的教學是何其重要,而聯(lián)系生活組織教學又是多么的簡單。我覺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教師都有必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樣性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盡量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fā)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突出課程的社會性

延伸課堂還要求教師開放課堂教學的空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去訪問,去調查,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社會現(xiàn)象,展望未來的世界,讓他們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并從中認識社會,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使課堂真正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這樣才能立足于各類富有積極意義的教育載體,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生活世界,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終生發(fā)展。例如《貨比三家》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調查某種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價格,再進行比較分析,讓他們知道同樣的商品,價格可能不一樣,影響價格的因素制約著商品的價格。如果不延伸課堂,不親自比較,光靠老師的說教,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道理。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8

經過這一學期三年級和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工作,使我對課程有了更進一步較深刻的認識,它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都和自己的身邊事息息相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必然想要開口說,想要參與活動,易產生急于參與的沖動。那怎樣把握好課堂的調控藝術,讓學生既動起來,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 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顒咏虒W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二、創(chuàng)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

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于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例如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中“關心你,愛護他”學習單元,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采取了“采訪搜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學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知識形成有其階段性的不同。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于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匯報活動更為合適。

3、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yǎng),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篇9

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新課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過程中,我也收獲頗多,倍受鼓舞。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和一些感悟。

現(xiàn)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yǎng)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yǎng)。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fā)展性戰(zhàn)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脫離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紛雜的現(xiàn)實生活,只是沒有生活的空談,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xiàn)實的世界。唯有如此,才會有知行和諧統(tǒng)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相信通過這次培訓,我們的老師一定能夠更新理念,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上好每一節(jié)課,以實際行動踐行品德回歸生活這一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yōu)榻滩氖褂弥械臎Q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xiàn),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fā)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

新學期,我將不斷加強自我反思,加強與其他同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研討。站在一個真正的品德課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學生,與學生共享品德課自身的魅力。

222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