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5篇
山西,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太原,位于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陜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nèi)蒙古毗連,介于北緯34°34′—40°44′,東經(jīng)110°14′—114°33′之間,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你去過山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導(dǎo)游詞,感謝您的閱讀。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1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大同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是國家級歷史名城。而今天我們要去的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
在導(dǎo)游過程中,大家可以隨時提問,我一定會為您解答。我姓李,叫我李導(dǎo)游就可以了。下面我將帶領(lǐng)大家到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云岡石窟去旅游。
游客們,請看,前面就是云岡石窟了,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
云岡石窟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我們現(xiàn)在位于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布滿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達十七米,腳上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是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么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jīng)道。
第6窟是云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體感很強。我們舉目四周環(huán)視,發(fā)現(xiàn)整個洞窟的空間、佛像、羅漢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動人的畫面……好了,請大家自由在石窟里觀賞,1小時后來這里集合。
當(dāng)黃昏的鐮刀收獲了最后一縷陽光,請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愿大佛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2
綿山以寒食清明節(jié)的發(fā)源地聞名於世。也許是寒食清明的名氣太大,遮掩了它種.種的神奇。今年清明時節(jié),去到綿山拜謁大情大義的介子推墓,進山一看,吃了一驚,綿山竟藏龍臥虎有此絕世的奇觀!
歸來與友人侃一侃綿山的見聞。友人便給我出一道題:“你能給綿山的神奇起個名目嗎?”我說:“至少三大奇觀”。友人說:“說說看,哪三樣奇觀。不過,每一樣必能稱奇於天下,方可謂之奇觀?!蔽衣犃T笑而道來——第一樣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聽說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之后,身體不壞,僧人們便請來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體火化后米粒狀的凝結(jié)物,稱做舍利,并視做勤修得來功德的成果與標(biāo)志。而這種圓寂后身體不壞的高僧更具同樣的意義,故稱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卻有高僧的身體與精神在其中,自然對敬奉者有一種震憾力和影響力。要有怎樣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極其珍罕。然而,誰會想到綿山上竟還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頂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綿山,修煉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將至,便由一根鐵索攀至山頂,或通過一個臨時搭架的木梯爬到懸崖絕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凈身,結(jié)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據(jù)說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綿山正果寺中東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體風(fēng)干后抽縮,體量顯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氣卻栩栩如生。三晉彩塑藝人的技術(shù)真是高超絕倫,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個性都傳達出來。有的仁慈和善,有的憂患悲憫,有的明徹空靈,有的沉靜淡定。他們大多是唐宋金元幾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歲月太長,泥皮破裂,里邊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寶年間的高僧師顯的腳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歷史赤裸裸和千真萬確地呈現(xiàn)在眼前。一種堅韌追求的精神得到見證,令人敬佩。當(dāng)今世上哪里還能見到這樣佛教的奇觀?
再一樣是山水的奇觀。先說山。綿山以石為骨骼,土為血肉,樹為衣衫。山多巨巖,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頗為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巖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內(nèi)深凹進去,有如大漢吸腹,深邃如洞。里邊既寧靜又安全,無風(fēng)無雨,冬暖夏涼。綿山里這種內(nèi)凹的巖洞隨處可見,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巖,中間竟然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竟達二百米!我此次到綿山已是春暖花開,巖腹內(nèi)冬天里凍結(jié)的冰竟然依舊堅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這大自然神奇的恩賜,便在這巨大而幽深的巖腹里建廟筑寺。自三國以降,歷代修建的廟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優(yōu)美異常。年年逢到廟會,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人。一時香煙繚繞,溢滿巖腹。這樣的奇觀何處之有?
綿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為綿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卻告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單溪水在谷底奔流,就連近兩千米的龍脊嶺和李姑巖的極頂也可以見到泉水從石縫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這些水好似從石頭里溢出來的。有的像雨水一樣滴滴答答落下來,有的匯成細(xì)流沿著石壁蜿蜒而下,有的從巖石里滲到表面濕漉漉地洇成一片,難道綿山的石頭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說好的石頭都是“負(fù)土胎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莫過於圣乳泉。
傳說的圣乳是一種理想,現(xiàn)實的石乳卻更奇異。所有石乳都長滿厚厚的生氣盈盈的綠苔,好似毛絨絨翠綠色的乳罩。有時上邊還生出一種紫色小花,嬌艷可愛。
這美麗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綿山獨有的奇觀嗎?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為綿山一帶的民間習(xí)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愿或還愿之后,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只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后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zhàn)。藝人只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為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著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fēng)吹來,鈴聲叮當(dāng),清脆悠遠(yuǎn),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3
懸空寺,位于恒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nèi)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里一直被列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xù)劇《蓮花爭霸》曾在這里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cè)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現(xiàn)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zhì)框架式結(jié)構(gòu),依照力學(xué)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lián)。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布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guān)帝廟、鼓樓、鐘樓、伽藍(lán)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布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lián)絡(luò),曲折回環(huán),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gòu),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shù)效果。遠(yuǎn)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鉆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jīng)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宮闕,猶如騰云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筑構(gòu)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jié)桅構(gòu)有抬梁結(jié)構(gòu)、平頂結(jié)構(gòu)、斗拱結(jié)構(gòu),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傮w外觀,巧構(gòu)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fēng)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shù),又不失我國傳統(tǒng)建筑的格局。
懸空寺內(nèi)現(xiàn)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fēng)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shù)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jīng)]云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
懸空寺由于科學(xué)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fēng)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fēng)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xùn):"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shè)計,乃至寺廟宗教內(nèi)容的構(gòu)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xiàn)在一處空中寺院內(nèi),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tài)各異。殿內(nèi)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nèi)的宗教內(nèi)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xiàn)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4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達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我國4A級景區(qū),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大家看到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城墻有6163米長,12米高,重建于1370年,垛子處高約2米,頂寬約3—5米。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去古城里面仔細(xì)看一看吧!
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luò)由四條大街,八條小街,七十二個蜿蜒的巷子組成。這四條大街中的南大街是平遙古城交通脈絡(luò)的中軸線,從東西大街的銜接處開始,到大南門結(jié)束,以古市樓貫穿南北,在街道兩旁,琳瑯滿目的飾品和可口的食物都擺在店鋪的柜臺中,是平遙古城最繁華的商業(yè)街,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西大街從下西門開始,到東和南大街的交匯處,與東大街呈一條貫通的主街。西大街是中國著名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街,所以西大街又被譽為“大清金融第一街”。八小街和七十二巷的名稱各有來頭,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的標(biāo)志,有的源于祠廟,還有的已經(jīng)不知道名字了。
平遙古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鳥瞰古城,它形似龜狀,城門六處,門外兩眼水井似龜眼,北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東西一共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都是向南開,只有下東門是向東開,據(jù)說人們是為了不讓烏龜爬行才把它的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所以平遙古城又叫龜城。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解到這里,大家可以自行參觀古城,參觀過程中,請大家不要亂扔垃圾,不要亂刻亂畫,文明游覽。謝謝大家!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5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钟腥苏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shù)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shù)中心。
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jì)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后人習(xí)稱晉祠。北魏以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fēng)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shù)聞名于世。游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jīng)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筑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guān)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fēng)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fēng)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的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nèi)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yuǎn)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jì)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nóng)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為紀(jì)念他,在其封地之內(nèi)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nèi)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qū)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宋代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tài)莊嚴(yán),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tǒng)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shù)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nèi)現(xiàn)存古橋梁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tài)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tài)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jù)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么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yuǎn)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辫F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么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xiāng)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圣母勒令手下將領(lǐng),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nèi)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圣母殿右側(cè),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jù)《詩經(jīng)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最新版山西景點導(dǎo)游詞范文5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