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應該怎么進行期末復習
考試作為一項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的方式,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高中語文復習一定要立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教學工作實際,在復習教學工作中要從多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強化記憶技巧指導并科學安排時間,通過提高復習的條理性、全面性、趣味性,有效提升語文復習效率。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高中語文復習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復習的方法
一、優(yōu)化學生的復習心理,提出新的學習期望
考試不是學生學習的終結,而是一個永遠的起點,是為了學生今后永遠的發(fā)展。“考”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fā)現未知,發(fā)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調整學習的重點和方法等,因此,教師在復習講評課上要注意突出正面激勵,著眼未來,向學生提出新的學習希望,分別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原有基礎好但此次考試“馬失前蹄”的學生提出新的學習希望,當整個班級考試測驗成績都不甚理想時,教師應當冷靜客觀地分析試卷的命題意圖、命題特點、試卷內容與難點等,教學生去分析出題者是如何出題的,讓學生掌握如何評改試題,掌握答題的技術要領,在掌握了知識點的同時還能多角度地答題。
二、細分歸類練習
舉一反三考題并不是照搬書本的,因此,不要機械地復敘課文內容,死記硬背段意、中心之類,而要著眼于鞏固基礎知識和提高讀寫能力,通過知識歸類,反復練習,以迭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當然,歸類多練并不是多多益善,陷于題海而不能自拔。應以大綱和教材為依據,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有目的、有重點、有系統(tǒng)地去練。
練的內容要選擇精當,步驟要循序漸進。字,詞、句的復習要抓重點,突破難點,歸類辨析,注意運用。近幾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問題是錯別字多。因此,要學一些漢字結構的知識,了解形、音、義的特點,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歸類辨析,讀準字音,記清字形,辨明字義。對詞的掌握,難點在從古漢語中吸收過來的、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詞語(如“縹緲”“覬覦”之類),要在復習課文和平日閱讀書報時注意積累。
要確切理解詞義的細微差別,了解構詞方式,分清感情色彩。復習時,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以便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鞏固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作翻譯練習,一定要忠實于原文,以直譯為主,不可隨意增減或引申。譯文的文字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對古文在語法上的省略,應作必要的補充。
三、豐富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心理學家測定:人在平靜狀態(tài)下腦中表象數目不足情感狀態(tài)時的百分之十。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高中總復習時,不僅要注意利用各種渠道,從各個角度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要像悉心照顧嬰兒一樣,注意呵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多鼓勵、多指點、多挖掘,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不讓任何一個思想火花熄滅。在組織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利用合作、探究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始終讓學生處于情感狀態(tài)下,激發(fā)他們的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習效率。我們深信這種做法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經過前兩年的有意訓練,現在我的課堂上99%的同學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實現了課堂教學民主化。絕大多數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大有提高,養(yǎng)成了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探究習慣,基本上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已經由過去的接受式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合作、體驗、探究學習,實現了“教育場”的根本轉變。
高中語文總復習知識容量大,練習量也大,有些老師認為就沒法課改了,其實不然。高中語文總復習教學中容易形成審美疲勞,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我們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如文言文知識競賽、疑難雜癥診所、小小百家講壇、作文論壇等來豐富課堂,注入活力;專題復習要以“先導后學、以學定教、鏈接高考”的基本模式,根據學情定教法,以“預習反饋――對群學――展示――質疑、解惑――小結――檢測”為課堂的基本流程,一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動起來,課堂才能高效。深信堅持課改,會有好的效果。
四、多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
教師要把傳統(tǒng)教學的“多講”轉變?yōu)?ldquo;精講”,轉變?yōu)閷W生的“多動”,即多動腦想,多動筆寫,多動口說,注重學生思維的訓練。在語文復習課中,教師普遍有這樣的困惑:這樣的題目已讓學生練過了,有些還是多次練了,講評時老師已分析得很清楚了,但到考試時,在遇到這樣的題型,學生還是感到茫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學生的自我感悟、自我總結沒落到實處。
五、課本與復習資料相結合的復習方法
課本是教學之本,更是復習的依據。高考多以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重視基礎內容的復習和以教材為主應該是同等重要的,要糾正學生將課本束之高閣,一頭扎進復習資料中的錯誤做法。同時,教師也應該擺正課本與復習資料的關系,要對課本進行精煉、活用、深化、延伸與拓展的處理。
課本的活用,就是要突破課本章節(jié)的限制進行恰當的綜合;課本的深化,就是要充分挖掘課本內容有針對性地做好對解題基本方法的深入研究。復習資料是為復習鞏固課本知識服務的,是用來拓展知識和思路的,不能本末倒置。課本和復習資料必須統(tǒng)一在知識的結構中,力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語文高效復習的策略
第一,避免加重學生的訓練負擔。提到考試復習,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fā)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qū)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wěn)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悟” 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考查檢測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檢測中,只得窮于應付。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必會缺乏成就感。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實踐證明,唯有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才會從根本上解決。
第二,讓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中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yōu)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yōu)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fā)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激情、興趣,穩(wěn)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fā)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另外,要合理安排好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
第三,注重策略,指導為重。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fā)展的效果。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我們多數老師采用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于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zhàn)術特征: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yè)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tài)。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于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fā)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于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的理念,要創(chuàng)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必定能提升學生的成績,學生才能從學習中收獲成就感,繼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才會萌動解決的欲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