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知識大全 > 方法百科 > 方法大全 > 蘆筍的種植方法

蘆筍的種植方法

時間: 朝燕820 分享

蘆筍的種植方法

  蘆筍內含的維生素和含氮物質比一般蔬菜更高,故有“蔬菜之王”的美稱。如果現在想種植蘆筍又不了解它的種植方法的朋友們,不妨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了解下蘆筍的種植方法,歡迎大家的閱讀!

  蘆筍的種植方法

  一、選用優(yōu)良品種

  目前適宜我區(qū)種植的有瑪麗華盛頓、瑪麗華盛頓500號、瑪麗華盛頓500W、加州72等品種,這些品種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高產優(yōu)質。

  二、栽培健壯種苗

  1.苗地選擇 苗床要求排水及透氣良好的肥沃沙質壤土。每畝施5000公斤土雜肥,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氮化鉀12.5公斤,再配適量石灰消毒土壤,減少病蟲害。

  2.種子處理 用多菌靈50克兌12.5公斤水,種子5公斤,經24小時后撈起,沖洗干凈,再用清水或25~30℃溫水浸種兩天,每天換水1~2次,后撈出催芽,露白播種。

  3.播種 春、秋季均可播種。以秋播為好,在10~11月上旬,氣溫25℃左右為宜,播后覆蓋塑料薄。每畝苗用種量1.5~2.5公斤,開溝條播,行距15~25厘米,溝深2厘米,種子間距3~5厘米,播后覆細土2厘米左右。用濕草覆蓋畦央,出苗前要經常澆水保持床土潮濕。苗高1~2厘米時,可掀去蓋草,20天后可齊苗,即追第一次肥,以后每月追一次,每次尿素4公斤、氯化鉀2.5公斤。

  三、整地與定植

  1.整地

  選擇地下水位低于2米,排水良好,土質松軟的沙壤土或壤土。每畝撒施腐熟的堆廄肥3000~3500公斤,深耕翻入土中。整平地面,依預定的行距掘定植溝,一般白蘆筍的溝距為1.8~2.0米。綠蘆筍為1.5米,溝深35~45厘米,寬50~60厘米。每畝以腐熟的堆廄肥2500公斤,鋪在溝底,與土拌合后踩實。然后每畝以過磷酸鈣35公斤、硫酸銨20公斤、氮化鉀15公斤,撒在堆肥上,并與土混合。肥上另鋪一層土,至距地面10~13厘米處,即可栽苗。

  2.定植

  分春、夏、秋三個時期,在我區(qū)以春季4月初至5月底為宜,株距30~35厘米。起苗時盡量少傷根,栽時把地下莖放在溝中心,舒展其根系,按鱗芽發(fā)展趨向,順溝朝同一方向排成直線,然后埋土5~8厘米稍撳壓,成活后結合追肥中耕,再覆土1~2次,使地下莖埋在土下13~18厘米處。

  四、田間管理

  1.施肥

  蘆筍生長的各個時期的吸肥量有很在大差異,施肥應以地上莖形成時為重點。一般在春季培土前,每畝施入糞尿500公斤;采收結束前15~10公斤;采收結束時,每畝施腐熟堆廄肥2000~2500公斤、尿素7.5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作復壯肥;8月上中旬施秋發(fā)肥,每畝用尿素1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此外不同定植年限的蘆筍需肥量也有較大差異,一般定植第1~2年的施肥量為標準施肥量的30%~50%,定植第3~4年為70%,每5年按標準量施肥。

  2.中耕、排水、澆水 雨后及高溫季節(jié),要特別注意排水和中耕。在采收期間要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使嫩莖抽生快而粗壯。

  3.清園

  為防止病菌傳染,應隨時割除枯老莖枝、病莖和細弱莖,及時拔除枯萎莖,并在田外燒毀。

  4.培土

  采收白蘆筍,一般在開始采收前10~15天,距地面10厘米處土溫達10℃以上時進行培土,須選擇晴天土壤干濕適度時進行,要求土粒細碎。培成的土壟寬度要大,厚度以使之埋在土下25~30厘米為準。采收綠蘆筍也應適當培土,使地下莖上面保持18厘米的土層。嫩莖采收結束,應立即扒開土壟,讓根莖曬2~3天后重新整理畦面,恢復到培土前的狀態(tài)。

  5.病蟲防治

  蘆筍莖枯病是我區(qū)蘆筍的主要病害之一,防治方法主要是作好清園和開溝排水,中耕松土,不偏施氮肥,多施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幼莖長出土后,即噴波爾多液或50%的多菌靈800~1000倍,并噴殺蟲劑防治害蟲。以后每隔15天左右噴藥1次。

  五、采收

  1.采收期 一般采收初年,只收20~30天,以后可逐年延長。成年植株,組織明顯變硬時,應停止采割,一般可采收80天左右,采收結束后應有110天左右的生長期。

  2.采收技術 每天黎明時,發(fā)現培土有裂縫,即扒開表土,按嫩莖的位置插入掘筍刀至筍頭下16~18厘米處割斷,不可損傷地下莖及鱗芽。收割后的空洞應立即用濕土填平拍實。出筍盛期宜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

  3.采收綠蘆筍于每天早上將高達21~24厘米的嫩莖齊土面割下。溫度高時,每天應收割2次,以免筍頭松散和組織老化。

  每次采收白蘆筍或綠蘆筍時,不論嫩莖好壞要全部割取。否則遺留的嫩莖繼續(xù)生長,會消耗養(yǎng)分,以致減產。采收的嫩莖應立即分級、整理、出售,要防止照光著色和失水,以免品質變劣。

  蘆筍的采收

  1.采筍期:

  當地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培土到采筍為15~20天,華北各地在4月上中旬開始采筍。采筍持續(xù)日期,依植株年齡、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條件而異。當出筍數量減少并變細弱時,必須停止采收。采收期過分延長,則綠色莖枝的生長日期被縮短,養(yǎng)分的制造和積累減少,影響第二年嫩莖的產量。而且由于植株營養(yǎng)不良,易生病害和衰老。一般第一年采收期以20~30天為宜,采收第二年30~40天,以后可延長到60天左右。無論如何,采收結束應留給植株90天以上的恢復生長時間。

  2.采筍工具:

  采筍工具為采筍刀和盛筍器。各地用的采筍刀為碳鋼制作,木制刀柄,刀刃鋒利,刀身長10厘米,刃寬2厘米,刀身刻有原料長度標記,防止下刀深淺不一。盛筍器各地不一,但以三格提盒式較為方便,可將采筍與分級同步進行。三格提盒是用楊木或泡桐木等輕質木板制作,板厚1厘米,盒長50厘米,高、寬各為20厘米;盒為三格,分放三級筍。中間一格較大,占盒長1/2,放一級筍,兩端兩格各占盒長1/4,分別放二級筍和等外筍,隨采隨分級放入。

  3.采筍方法:

  采筍在壟面觀察,發(fā)現壟面有龜裂或頂瓦現象,下面即有可采之筍。用于輕扒壟土,露出嫩芽5厘米,防止碰傷筍尖或其他生長中的筍芽。手捏筍尖下3厘米處,用刀與地平面成70~75度角,距嫩莖3厘米處插入土內。刀伸至刻度標記與嫩莖頂部相平時,按刀同時前伸,土內發(fā)出響聲,嫩莖已割斷,隨即按級分別放入提盒內。然后用濕土將洞埋到比壟高5厘米,用手拍至與壟面高度一致。避免土壤過松過緊,否則再抽生的嫩莖會因土壤松緊不一而彎曲,或因透光、透氣而變色、老化、筍尖散頭而失去原料價值。用此法采筍每人每天可采1~2公頃。

  采筍時務必注意不可損傷地下莖和鱗芽。產筍盛期每天早、晚各收一次。采收綠蘆筍者于嫩莖高23~26厘米時齊土面割下。每次采收不論好壞應全部割取,否則遺留的嫩莖繼續(xù)生長會消耗養(yǎng)分,影響產量。

>>>下一頁更多有關“蘆筍種植”的內容

118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