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等待戈多讀后感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xiàn)在進(jìn)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yuǎn)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yuǎn)不可能等來什么。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guān)于等待戈多讀后感,歡迎查閱。
等待戈多讀后感1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么?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fù),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只不過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rèn)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jī)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jié)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jīng)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xué)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xué)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jié)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yù)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悲劇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希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jié)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rèn)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蛘咭恢毙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rèn)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jié)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qiáng)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biāo)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后感2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xué)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fù)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qiáng)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zhǔn)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quán)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jìn)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dāng)權(quán)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xiàn)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fēng)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kuò)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xué)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么成熟的年紀(jì),卻發(fā)現(xiàn)自己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里漂浮,不知道還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里是終點。眼睜睜的看著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xiāng)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群,忽然羨慕起他們來,可以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里,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后漲成13元……的都市里小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單位領(lǐng)導(dǎo)無一不貪婪。最后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貼了,隨便一搜都會出來很多,且不論整個故事是否編纂,分解到每一個細(xì)節(jié),卻都有著真實的影子,那對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們社會的縮影,那樣的故事依然在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著,也許就在身邊。
等待戈多讀后感3
一片小荒山,一棵樹,一塊石頭……兩個流浪漢在等待著希望。他們也許信仰上帝,因為他們還提到福音書,他們還很善良。四周鮮有人煙,一片蒼茫,但是,質(zhì)樸歸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這般的荒誕與凄涼。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么玩意兒?!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shù)次古怪的動作后,那個神秘的戈多還是沒有來。然后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xù)等待,等待……難怪當(dāng)年《等待戈多》公演結(jié)束后,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時間后,再嘗試著再把它讀幾遍,或許也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塞繆爾·貝克特,確實是個怪才!
1889年,瘋狂的哲學(xué)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贖”成為了西方民眾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為了一種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兜却甓唷肪褪窃谶@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被創(chuàng)作的,所以,“等待與救贖的循環(huán)”自然也就成為了作品的思想主線。讓我們回顧劇中一段經(jīng)典對話:“我們走吧?!薄拔覀儾荒??!薄盀槭裁床荒?”“我們在等待戈多?!薄八裁磿r候來?”“不知道?!薄澳俏覀冞€是走吧?!薄拔覀儾荒堋!薄桓蓖昝赖亩嗝字Z骨牌產(chǎn)生了,重復(fù)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著壓抑的恐慌。春去春又來,花謝了也還會再開,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而且中途還絕對不能結(jié)束,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么?死循環(huán)。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樸園關(guān)切地讓繁漪無休止地喝一種苦藥,她越說自己沒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藥,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毛骨悚然。殘酷的現(xiàn)實,沒有選擇的未來,這就是當(dāng)時的社會。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縮影?從小到大,十多年來,等待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狀態(tài)。在車站,等待著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著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在食堂,等待著位次一點點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著大學(xué),壓迫等待著解放,渺小等待著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扮演著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著我們回家的腳步,國家等待著我們的抱負(fù),而某些勢力也在等待著我們倒地,然后大聲歡呼。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們漸漸長大。在社會的底層,我們等待,我們無奈,所以,我們也在加快腳步。
無論古今,人生其實就是“等待與救贖”。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對理想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人們一生都在為此而奮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卻是“昨夜西風(fēng)調(diào)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本腿鐞鬯固乩瓕透ダ久谞柕却甓嘁粯?,戈多就是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今天不來,或許明天;明天不來,還有后天……從原點直等到終點,雖然戈多最終沒有出現(xiàn),但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信念并沒有改變。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但只要不放棄,就意味著不遠(yuǎn)處的希望?,F(xiàn)實社會亦然,我們常常放棄一個等待,開始另一個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開第三個等待,但不管是三個也好,四個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頭來都只?!耙黄酌C4蟮卣娓蓛簟?。今天,當(dāng)我們擁有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各種條件后,為什么還是在等待,還是沒能完成“救贖”?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詞——“堅持”。現(xiàn)今,“程門立雪”早成神話, “懸梁刺股”也屢被譏諷,早晚會成為精神病的代名詞。我們?nèi)绷耸裁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近看了些熱播國產(chǎn)劇,對此更有感觸?!读羷Α分欣钤讫埖呐穑骸靶∪毡荆献右欢ê湍闫戳?”《潛伏》里余則成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隱忍;《解放》中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遺言:“委座、黨國知遇之恩,當(dāng)以死相報!我軍與陣地共存亡!孟良崮將成為我軍的紀(jì)念碑!”都是極普通的語言,卻有著最高貴的精神。他們不僅會等待,而且肯堅持!所以,他們成為了英雄!
細(xì)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確實也應(yīng)如此。在經(jīng)歷了高一學(xué)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現(xiàn)在,經(jīng)過近幾周的順暢,對一切卻更能看開了,內(nèi)心保持平靜?,F(xiàn)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懷著平和的心態(tài),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堅持著,直到實現(xiàn)最終的理想,走完“變革”之路。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爾與愛斯特拉岡所等待的戈多始終沒有來。盡管如此,但當(dāng)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點興奮。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個“戈多”,在被我無限期地等待嗎?無論它現(xiàn)在是否到來,我們都應(yīng)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讀后感4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xù)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里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dāng)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閑、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diào),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fēng)塘、蘭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只哈根達(dá)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只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只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只筍雞、一塊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在陽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曬太陽,幸運兒在勞作。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頭。當(dāng)流浪漢戈戈向波卓討要骨頭時,波卓說這通常是屬于幸運兒的。得到骨頭的代價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揮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運兒發(fā)表了長篇演說。很佩服作者的獨到之處,這篇上千字的演說沒有一個詞是連著的,沒有一句話是完整的。那個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邊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種拯救力量,那么小孩無疑也是個幸運兒,但是從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夠“幸運”。在陽光下忙碌的人,即便獲得命運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jié)局是,他渴死了??涓钢鹑盏默F(xiàn)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jīng)也非常體面,曾經(jīng)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jīng)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們不認(rèn)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么,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卜。而戈戈已經(jīng)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護(hù)他的人;他搞不到蘿卜,還嫌蘿卜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夢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當(dāng)耀眼的太陽照射在頭頂,都想觸手而及,讓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讓精神的勝利愉悅生命??墒牵覀儾⒉荒苤髟嘴`魂,并不能左右命運。當(dāng)夢想無情破滅,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抑郁寡歡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shù),愁腸百結(jié)的經(jīng)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見,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漢。他們看似是精神的獨立者,其實也會為了一根剩骨頭低下高昂的頭。有雄心追逐夢想,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第一種人未必高貴,第二種人未必低賤,第三種人未必超脫。存在主義認(rèn)為,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不必為了所謂的價值、意義而背上枷鎖。
戈多沒有等來,波卓瞎了眼睛,幸運兒成了啞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們找不到繩子……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讀后感5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dāng)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fù)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大凡經(jīng)典,必有其典經(jīng)之處。也只有經(jīng)典才能被人反復(fù)剖析并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恒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于人類文明的整個進(jìn)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xiàn)在哪里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么而立于經(jīng)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dāng)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達(dá)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tǒng)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zhàn)。在這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qū)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nèi),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nèi)發(fā)生,卻早已抵達(dá)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zhì)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fā)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diào),機(jī)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zhì)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
當(dāng)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dāng)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zhì)。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yīng)當(dāng)被尊重的。我這樣說并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么我卻要在時間之內(nèi)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jīng)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jīng)可以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dāng)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現(xiàn)在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jìn)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fù)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yuǎn)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yuǎn)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fā)我們?nèi)ニ伎?。善于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yuǎn)的路上,可他自己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zhì)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只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yuǎn)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zhì)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安粊淼母甓唷焙汀坝肋h(yuǎn)推不到山頂?shù)氖^”,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文明的整個進(jìn)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這里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yuǎn)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jié)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jié)果,希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希望之間——繼續(xù)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可以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可以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fā),我欣然接受。
等待戈多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 莫言作品
高三的等待戈多讀后感
上一篇:高二的名人傳讀后感
下一篇:有關(guān)邊城讀后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