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讀后感2000字4篇
四大名著讀后感2000字1
眾所周知,四大名著各有千秋,《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三國演義》的史學價值,《西游記》的奇特想象,而《水滸傳》很強的故事性,都是光彩照人。其實對《水滸傳》中的不少故事我們早就知道,如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山東快書《武松打虎》(表演),俗話說得好: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今天在這兒,我想在給大家講一些英雄故事的同時,就我個人讀《水滸傳》的感受,來談談其中的一些門道。當然門道很多,由于時間問題我不能談得太多,由于水平問題我也談不了很多。下面我就圍繞“人”、“逼”、“義”、“智”、“悲”五個字試著帶著大家走進《水滸傳》,體味《水滸傳》。
一、《水滸傳》里的“人”
為什么先說人呢?因為它是小說三要素之一呀!
俗話說得:名字有叫錯的,但外號卻沒有叫錯的。(聯(lián)系學生生活)。梁山好漢108將個個是英雄,人人有外號,那么說英雄我們就先從他們的外號說起。
作者給這些英雄們加上外號,不僅簡化了稱呼,省了讀者的力氣,叫起來更順口,有利于記憶,且提高了英雄們的“知名度”,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外號確實涵蓋了相當大的信息量,具體說來,這些綽號:
有以長相命名的:如長著豹頭環(huán)眼的豹子頭林沖、黑如炭團的黑旋風李逵等。
有以身體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繡(紋身)的花和尚魯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記”的青面獸楊志、鬢邊有搭朱砂記的赤發(fā)鬼劉唐等;
有以個人特長命名的:智多星吳用、祖代屠戶出身,殺得好牲口,挑筋剮骨的操刀鬼曹正,神醫(yī)安道全、鼓上蚤時遷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關勝、雙鞭呼延灼、金槍手徐寧、鐵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孫二娘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廣花榮、病尉遲孫立、小尉遲孫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園子張青等。
其次,從性別比例來看,108將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蟲顧大嫂、母夜叉孫二娘三位女性,占總數(shù)的2.8%,而男性有105人,占總數(shù)的97.2%,可謂比例嚴重失調,但我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因為性別有時與“職業(yè)”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關系——畢竟他們是“匪”,自然男性多一點,退一步來講,盡管只寫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們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點,(從外號上就能體現(xiàn)出來)讓我們從她們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陰柔美、病態(tài)美,她們的故事也沒有太多的纏綿和多愁善感,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水滸傳》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發(fā)凸顯出來。其實,說到這,我們不難想到里面的另外幾位女性:與西門慶通奸毒死親夫的潘金蓮、與張文遠私通的閻婆惜、與和尚有染的潘巧云等均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潘金蓮被小叔子武松砍了頭、閻婆惜被宋江摘了腦袋,潘巧云更慘,被楊雄一刀一刀剮了去,如此一來,“男尊女卑”思想在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再者,從英雄們的特長來說,正如文中所說: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仆,爭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蚓`,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珊薜氖羌傥哪?,沒奈何著一個“圣手書生”,聊存風雅;最惱的是大頭巾,幸喜得先殺卻“白衣秀士”,洗盡酸慳。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時常說江湖上聞名,似古樓鐘聲聲傳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個個連牽。在晁蓋恐托膽稱王,歸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義,把寨為頭。休言嘯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廟。
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每人都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且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優(yōu)劣互補,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所以水泊梁山才能不斷發(fā)展壯大,形成氣候。
二、《水滸傳》里的“逼”
“逼上梁山”是多數(shù)梁山好漢上山聚義的共同原因。
盡管宋代出現(xiàn)了繁榮的城市經濟和都市社會,以及相應的文化建設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經濟,必然會導致人們在權力、金錢、利益,以及與之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等方面需求的無限增大和殘酷爭奪,從而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其結果必然是弱肉強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難免的了,這也是這部作品中好漢們揭竿而起的原因所在。小說中梁山好漢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被逼上山的經歷,但是,這些“逼”作者并不是千篇一律,我試著對“逼”進行了分析,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逼”得巧,“逼”得妙,完全達到了藝術的境界。
從“逼”的步驟來看,有直接逼、間接逼:
如高俅等人對豹子頭林沖的“逼”當屬直接“逼”;而秦明的入伙便當屬間接“逼”.
從“逼”的形式來看,可分為文“逼”如徐寧上山當屬文“逼”;、武“逼”或軟“逼”如牛二逼楊志;硬“逼”: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而一丈青入伙便是武“逼”了。
從“逼”的目的來看,可分為善意的“逼”、歹毒的“逼”:智多星“逼”公孫勝劫取生辰綱明顯便是善意的“逼”;而高俅對豹子頭林沖的“逼”歸入歹毒的“逼”大家不會有異意吧?
從“逼”的對象來看,可分為自己“逼”自己、敵“逼”我、敵“逼”敵、我“逼”我。
從逼的結果來看,有逼死自己的、有逼死別人的;也有把別人逼發(fā)達的。
一位名人曾說過:人有時候要學會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磥砩钪杏袝r也需要“逼”.
三、《水滸傳》里的“義”
縱觀梁山英雄,我們不得不肯定他們是一群血性男兒。梁山及江湖人士無不以“好漢”作為人格衡量的標準,所以個個爭做好漢,人人要結識好漢,惟恐別人笑自己不是好漢。
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在“義”這一層上,他們是相同的。可以說抱打不平是梁山好漢的共同人格追求。盡管他們個人的出身、稟性、喜好不盡相同,但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一點上卻驚人地一致。魯達拳打鎮(zhèn)關西、宋江私放晁天王、李逵大鬧忠義堂等個人行為都是如此,梁山好漢前期的幾次大規(guī)模行動,都集中表現(xiàn)了聚義群體的抱打不平精神。如江州劫法場是為了營救宋江和戴宗,三打祝家莊是為了幫楊雄和石秀救出時遷,打高唐州是為了救柴進,打大明府是為了救盧俊義等。
如果說抱打不平是對被損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話,那么“仗義疏財”則是對他們物質經濟上的援助。好漢的資助不僅解決了他們的溫飽和生存問題,更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他們不僅為他們的義氣所感動,而且也十分樂意過上這種生活,他們逐漸感到,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一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十五回)因而不斷有更多的人投身到這一行業(yè),從這一點來講,是“義”把他們聚到一起!
在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進為代表。在梁山起義軍的發(fā)展過程中,很多人要么得過宋江的資助,要么聽說過他“及時雨”的英名,所以聽說要隨他起義,莫不情緒激昂,死心塌地。李逵便是這樣。如及時雨會神行太保一回中有這樣一段:我且與你說知:“這位仁兄便是閑常你要去投奔他的義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這廝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喚,全不識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幾時!”李逵道:“若真?zhèn)€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閑人,我卻拜甚鳥!節(jié)級哥哥,不要賺我拜了,你卻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東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爺!你何不早說些個,也教鐵牛歡喜!”撲翻身軀便拜。可見“及時雨”早已是聲名遠播;如果沒有柴進平日以揮金如土的風格接納江湖好漢的積累,就不會有高唐州梁山好漢全體下山對他的營救。比如林沖、武松、宋江等人在到梁山之前都曾在柴進家住過,得到過他的資助。且這些“義”士都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人,由此不難看出仗義疏財?shù)娜烁窬駥ν鈹U大組織,對內保護自己的實際作用。
此外,在梁山英雄身上,我們看不到脂粉氣、綺靡氣,而獨具雄偉、勁然的陽剛之氣,哪怕是女性,如一丈青扈三娘、顧大嫂、孫二娘,也都缺乏女性特有的陰柔美,他們活得灑脫,死得悲壯!魯智深怒打鎮(zhèn)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場、沂嶺殺四虎、大鬧忠義堂;武松的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等都是這種陽剛之氣的表現(xiàn)!
如果說抱打不平和仗義疏財是好漢人格的外在之形,而勇武豪爽的陽剛之氣是好漢的人格的內在之神,神為形顯,形為神立,雙方依存咬合,構成以“義”為中心的好漢人格崇拜系統(tǒng)。
他們所言句句肺腑,字字豪情,讓人蕩氣回腸,他們所做不是受人指使,更不是什么愛情魔力,原來他們都把“見義勇為”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是“義”把大家緊緊地聚到一起,但我們也不可否認“義”也是起義走向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這一層面來講,我很遺憾地想說一句:都是“義”字惹得禍!正是因此,我們不得不嘆服作者把“義”寫到極致,如Q糖一樣讓我們反復咀嚼回味,正如電視連續(xù)劇《水滸傳》主題歌中所唱“生死之交一碗酒”.
但是“義”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也不能不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如花繡)
四、《水滸傳》里的“智”
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水滸傳》里充滿大智慧!
正面有:吳用智取生辰綱、美髯公智穩(wěn)插翅虎、宋江智取無為軍、石秀智殺裴如海、戴宗智取公孫勝、吳用智賺玉麒麟、吳用智取大明府、燕青智撲“擎天柱”、吳學究智取文安縣、宋江智取潤州城、宋江智取寧海軍、宋公明智取清溪澗等直接用到“智”字的就有12處之多,此外還有戴宗定計賺蕭讓等定計之類字眼的用智。
反面的有:高俅對林沖的陷害,“誤入白虎堂”“火燒草料場”都顯示出他的陰險狡詐,祝家莊的險要難攻、征方臘時的困難也體現(xiàn)了其中的奧妙。
這里面的智慧盡管體現(xiàn)在個別人的身上,但最終我們只能把這一切歸功于作者身上,這些都是作者的智慧,這些智慧正是作者精巧構思的體現(xiàn),到底精妙在何處,請大家細細品讀。
五、《水滸傳》里的“悲”
讀《水滸傳》讓我們體驗到英雄們的豪情爽氣,但更多的是其中讓人動情的悲壯!
水滸英雄們歷盡磨難,聚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過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的快樂生活,可是,最終卻走上招安之路,顯然是前功盡棄,自投羅網,我不能說這是一個天大的悲哀!
四大名著讀后感2000字2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紅樓夢》敘說著那些癡人癡事,感嘆書中他們不老不死,不傷不滅,卻一遍一遍的上演著悲劇?!都t樓夢》又名《石頭記》,道是只有那無情無欲的石頭才能如此真實的作為旁觀者敘述著這些點滴心淚。
作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場了,可是等待她的卻是遭遇自幼喪母。
于是故事就這么展開了,林黛玉便進入了賈府?!都t樓夢》總是用幾大段文字描寫著主角們的風姿神韻,如王熙鳳,賈寶玉,從容貌的美到繁飾的衣裝。而對于林黛玉卻只是描寫了她三分病態(tài)如西子的模樣。是否注定了她內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調自卑到衣物可以樸素到忽略不計,生怕寫出來與鳳姐,寶玉對比起,讓別人笑話了。留筆三分給了人無盡的深思,或許結局在這里悄悄種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時喜歡上那不愛武槍愛顏色的少年。或是剎那的初見:賈寶玉因為如天仙一樣的林妹妹沒有攜玉而要把他落草時含的寶玉扔碎,又或是賈寶玉總是寬容她的無理和冷笑。佛曰:“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雖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間戀上了如玉少年郎,卻知道在無數(shù)的須臾中他們將這份美好無盡的展現(xiàn)。
記得書中林黛玉經常以淚洗面,說話總是有那么幾分刻薄。對于別人的話,總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則總是喜歡冷笑回答,好像當代有些人仇恨社會,認為世界上沒有好人。而寶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裝下脆弱的心,所以他總是勸著她,讓著她,保護著她。愛之深,責之切。林妹妹卻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許是潛意識知道了他的包容,才總是常常將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辭辭你寶姐姐呢?”“再你為什么又和云兒使眼色?這安的是什么心?”
每每讀到賈寶玉,林黛玉的言行時,我總是感嘆幸好他們命運算不錯,至少最初在賈氏家族中是少爺,小姐,不然讓他們這種性格生于現(xiàn)代,必是兩個嬌命之人。先是賈寶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孫中只有他一人,身邊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歡胭脂,還是女子臉上的。要是在現(xiàn)代,必以他騷擾婦女幾進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歡四書五經,雖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書,但怎么也是經典,鑒古才能引今。他喜歡的總是那些艷書或是婉約感傷的詩詞。他身為男兒應當自立自強,雖不能百戰(zhàn)沙場,九死一生,也因頂天立地,有長劍走天涯的豪邁之志。都說字能反應人性格,而我卻認為沒有經過雕琢的詩才能體現(xiàn)人性格。
其三他對父親不孝,賈政雖然作為一家之主確實是嚴厲而規(guī)矩的。我認為卻是書中唯一能對賈寶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賈寶玉卻總是對賈政欺騙著他的學業(yè),這廂賈政拉著不情不愿的賈寶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廂賈母鳳姐兒卻縱容賈寶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讀到這種時候,我只能望天長嘆:“恨鐵不成鋼啊!”其四賈寶玉身邊已經美人如云了,竟還是起過龍陽之好。我真不知道此人怎么想的,明明心屬林妹妹,身有襲人,居然仍撞上了蔣公子。再說林黛玉,她身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卻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淚很正常,但她卻把哭當飯吃,三天兩頭哭一回。眼淚可能引起別人同情,但次數(shù)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會再理會,傷的是自己和那些真正愛你,心疼你的人。
在當今社會,如果要不怕別人,不再自卑,第一點便是要笑對生活。其二林黛玉說話總是帶幾分諷刺意味,也許有時她是無心的,但大多數(shù)時候她都以嘲笑自己和別人的樣子試圖掩飾她內心的自卑。卻不知她這樣既不能讓人尊重她,又使別人遠離她。這樣的她就像是帶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遠觀,不愿意為了了解她而走近傷害到自身。
也許她內心是嫉妒薛寶釵的,因寶釵的識大體,說話帶三分笑,受別人的喜歡,還與賈寶玉有“金玉之合”。但林妹妹內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認為寶玉視她為知己,而薛寶釵不過只是頭頂虛名而已,而且自己又博覽群書,才華輩出,只是恨不得身為男兒,一展自己的全部才華。在現(xiàn)代做人一定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寶釵。我最敬寶釵的一點就是她的大氣,不會因小事而鬧別扭。
我又時常想著,若不是在書中,在那個時代,他們不會是他們,也不會成長成那個樣子。時代環(huán)境決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漢代深閨明白現(xiàn)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長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書中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人寫下的特定的他們,留給他們應有的結局。
寶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淚,而是心中澀澀的,只想嘆氣,畢竟我在很早以前便知道了他們的結局。時下流行寫同人文,很多人把一些沒有明確結局和悲劇的文章寫成了好結局,圓了書中人物一個夢,也是圓了自己一個夢。在我們小時候總是讀著童話,讀者“從此,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也聽著父母說世界上有很多壞人,但是也有更多的好人。于是,我們總相信故事和生活會有一個好結局。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樣,讀小說除了很經典的,好結局不記得講了什么,甚至連書名都記不住,而悲劇卻總記得那么清楚,主角們的名字,他們怎么相遇,經歷了些什么,說過最刻骨銘心的話。他們總是有夢一般的前言,卻最終明白那只是霧里看花。即使在書中掙扎,歷險,卻最終沒有迎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我想林妹妹和寶哥哥也是這樣的,一個紅顏薄命,一個皈依佛門。最后他們沒有執(zhí)手走過一生,我認為這是他們最好的結局。畢竟在那個時代,那個歲月,留下曾經美好的回憶已是不錯了。
記著林妹妹內心深處的憧憬,記著寶哥哥曾許下的誓言,寶黛憶藏與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