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各種接口IDE、SATA與SATA II的優(yōu)缺點分析
現(xiàn)在的技術發(fā)展實在太快,很多人還沒弄清SATA到底有什么好,SATA II又來了。在傳統(tǒng)的IDE、潮流的SATA與前衛(wèi)的SATA II硬盤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區(qū)別?幾種不同的硬盤各自價格等方面又是怎么樣?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了解新標準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技術。長期以來,硬盤技術的進步,都著重于傳輸速度和容量兩個方面?;旧险J識電腦以來,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這種延用已久的接口技術,有好些方面都顯得過時而需要改進了:
大家都知道,數據線太粗,安裝不方便,嚴重影響機箱內空氣流通,不利于機箱散熱,是傳統(tǒng)IDE接口即Ultra ATA硬盤的至命缺點。不過,IDE硬盤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從盤相互影響
IDE硬盤
普遍情況下,一塊主板只有兩個IDE接口,每個接口可以掛兩個IDE設備。但同一個接口的兩個設備是共用帶寬的,對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硬盤和光驅分開兩條IDE線連接到主板上
這樣,IDE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一塊主板可以連接4個設備,但事實上只要超過兩個,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問題是,同一條線上兩個設備要嚴格按主/從設置才能正常運行。象圖中這種西數WD400 JB,主硬盤還有兩種不同設置,一條IDE線只接這塊硬盤的時候按右邊的設置,帶從盤的時候則要按中間的設置方式。據親身經驗,如果沒帶從盤而按中間的方式設了,會出現(xiàn)五花八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可以啟動,有時報告找不到硬盤,有時啟動過程中報告硬盤錯誤之類——每次啟動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
不支持熱拔插
并行ATA在支持設備熱插拔方面能力有限,這一點對服務器方面的應用非常重要。因為服務器通常采用RAID的方式,任何一塊硬盤壞了都可以熱拔插更換,而不影響數據的完整性,確保服務器任何情況下都正常開著。具有熱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纖通道占據了企業(yè)級應用的幾乎全部市場,并行ATA空有價格優(yōu)勢而不能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熱拔插。
不夠完善的錯誤檢驗技術
Ultra DMA引入了基于CRC的數據包出錯檢測,該技術是ATA-3標準的組成部分。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并行ATA標準提供命令和狀態(tài)包的出錯檢測。盡管命令和狀態(tài)包出錯的范圍和幾率都小,但它們出錯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處理器核心從幾個方面要求向低電壓過渡。較低電壓允許更快的信號陡變,這對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關重要?,F(xiàn)在的CPU核心電壓基本上都小于2伏,為保持與系統(tǒng)主板上其它芯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電壓分離出來,5伏電壓成為過時的標準。雖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標準為并行ATA設備指定的直流電壓供應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于4伏,所以要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字串9
接口速度的可升級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并行總線特性的限制,帶寬容易受到限制,經過多次升級,目前最高傳輸率也只是133M字節(jié)/秒。
SATA比IDE優(yōu)越在哪些地方?
SATA是到150流量的,SATAII是300流量
SATA不再使用過時的并行總線接口,轉用串行總線,整個風格完全改變。
SATA與原來的IDE相比有很多優(yōu)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數據線從80 pin變成了7 pin,而且IDE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米,而SATA線可以長達1米,安裝更方便,利于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yōu)點:
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盤的煩惱
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板相連,獨享150M字節(jié)/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
支持熱拔插
熱拔插對于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于服務器卻是至關重要。事實上,SATA在低端服務器應用上取得的成功,遠比在普通家庭應用中的影響力大。
數據傳輸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對數據檢錯之外,還會對命令和狀態(tài)包進行檢錯,因此和并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行ATA在企業(yè)RAID和外部存儲應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電壓信號
SATA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臺強調3.3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于速度的提高。
字串7
帶寬升級潛力大
SATA不依賴于系統(tǒng)總線的帶寬,而是內置時鐘。剛推出的這一代SATA內置1500MHz時鐘,可以達到150M字節(jié)/秒的接口帶寬。由于不再依賴系統(tǒng)總線頻率,每一代SATA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字節(jié)/秒,再下一代可以達到600M字節(jié)/秒
SATA仍然存在的幾點不足
在國內,現(xiàn)在買IDE的人恐怕比買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諸多先進性總體上對個人電腦用戶意義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義的反而是適應了入門級企業(yè)應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板使用SATA硬盤,在安裝操作系統(tǒng)的時候需要用到軟盤,就象SCSI硬盤那樣,增添了用戶的麻煩。
另外,國內用戶的電腦配置相對落后,很多人都是舊電腦升級大容量硬盤,稍老點的主板還不支持SATA硬盤。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于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門級服務器的用戶。但在企業(yè)級應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進:
單線程的機械底盤
SATA畢竟只是ATA,它的機械底盤是為8x5線程設計的,而SCSI的機械底盤是24x7多線程設計,能更好地滿足服務器多任務的需要。所以SATA雖然在單任務的測試中不比SCSI差,但面對大數據吞吐量的服務器,還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對多任務數據讀取,硬盤磁頭頻繁地來回擺動,使硬盤過熱是SATA最大的問題。
字串4
形同虛設的熱拔插功能
在實際應用中,RAID硬盤陣列是由多個硬盤組成的,必須知道具體哪一塊硬盤壞了,熱拔插更換才有意義。SATA硬盤雖然可以熱拔插,但SATA組成的陣列在某塊硬盤損壞的時候,不能象SCSI、FC和SAS那樣,具有SAF-TE機制用指示燈顯示,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熱拔插替換的時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盤,就容易使數據出錯。所以在實際應用中,SATA的熱拔插功能有點形同虛設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對于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機械底盤不同,不適應服務器應用程序大量非線性的讀取請求。所以SATA硬盤用來做視頻下載服務器還不錯,用在網上交易平臺則力不從心。
SATA 1.0控制器的傳輸速度效率不高,雖然標稱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實上最快的SATA硬盤速度也只有60MB/s。
整個解決方案價格不
雖然SATA硬盤相對于SCSI硬盤來說很便宜,但整個的SATA方案并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個接口只能連接一個硬盤,8個硬盤組成的陣列需要8個接口,把每個接口300多元的花費算進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與準SATA II
很多人到現(xiàn)在都還不是太清楚SATA與Ultra ATA相比有什么區(qū)別與好處,這也難怪。因為連Intel剛推出SATA的時候,也沒想到這個為個人用戶而改進的方案,結果會在入門級服務器和工作站等企業(yè)應用的前前景更為廣大——也正因為這樣,2004年才專門成立了SATA IO(SATA國際組織)。
字串8
前面那么多介紹,是結合現(xiàn)實情況與SATA官方白皮書整理的,從中已經可以發(fā)現(xiàn),說到SATA優(yōu)缺點,更多的是從企業(yè)應用而不是個人與家庭應用的角度考慮的。
現(xiàn)在經常聽到“NCQ硬盤”和“SATA II硬盤”這兩個名詞,它們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發(fā)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產品:
第一階段是在SATA的基礎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存儲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數據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
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出上作進一步改進,加入了雙宿主主動式故障替換、與多個硬盤高效連接、3.0Gb(即300MB/s)接口帶寬等特性。
“NCQ硬盤”的改進:不僅僅是NCQ這么簡單
由于SATA II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了解。其實SATA II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么是NCQ呢?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種技術,只是最近才應用于SATA硬盤。
傳統(tǒng)臺式機硬盤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盤物理結構有個基本了解。硬盤里面是圓盤狀的,很象CD光盤。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道,磁道又分出扇區(qū)。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數據分布在同一磁道,尋找數據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道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數據,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道上,一塊在圓盤最里面的磁道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道上。傳統(tǒng)的硬盤,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數據,然后讀取最里面的數據,最后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數據。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盤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塊數據。
字串7
現(xiàn)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的速度對硬盤性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盤性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多線程性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盤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機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熱拔插技術,由于陣列中有一塊硬盤出現(xiàn)故障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而形同虛設。SATA II第一階段即擁有NCQ技術的SATA硬盤,加入了機架管理技術,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背板互連(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于數據發(fā)送的導線數量很小,因而出現(xiàn)了為外部RAID使用而部署的底板。
該底板是一塊物理線路板,通常集成到機架的后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過刻在線路板上的導線連接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個設備接頭。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與主機的接口可以按任意一種協(xié)議來設計,可以是SCSI、光纖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設備咬住接頭并緊密結合。
當然,受到FR4材質信號衰減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設備接頭之間蝕刻線路的最大長度必須限制在18英寸以內。雖然這種限制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機架的設計,而事實上,標準機架為19英寸寬,因此,在一個1U到3U的機架內,為SATA而蝕刻的最大導線長度足以從一個位置適中的中心控制器連接到所有設備接頭。
字串4
SATA II不等于300MB/s
首先,是接口帶寬從原來的150MB/s擴展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與300MB/s劃等號,因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階段的NCQ等技術,以及更多的其它技術:
其次,SATA II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SATA接口可以連接4-8個硬盤,即主板有4個SATA接口,可以連接最多32個硬盤。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接口選擇器,讓兩臺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盤。這樣,當一臺主機出現(xiàn)故障的時候,另一臺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盤陣列和數據,這就確保服務器不管在某塊硬盤損壞,或是某壞CPU之類的其它配件損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
結語:給個人電腦用戶的特別提示
最后,相信大家對IDE、SATA、NCQ、SATA II已經有了比較整體的認識。或許很多關于服務器方面的技術還不太明白,其實這沒關系,最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個概念:SATA、SATA II的改進,大多數不是為個人電腦用戶而設的。
SATA對個人電腦用戶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讓機箱散熱更加良好。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的主板不支持SATA II,在獲得這樣一個好處的同時,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tǒng)會比較麻煩——需要插入SATA的驅動軟盤。所以IDE用戶千萬別以為SATA更先進,改用更先進的SATA硬盤會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字串6
使用支持NCQ技術的硬盤,對喜歡同時運行很多個程序的用戶可能會有速度上的改進,而且由于磁頭比較少來回擺動,硬盤會比較長壽,溫度也會比較低。但前面沒有提到的一個必要前提是,必須主板和硬盤都支持NCQ技術才起作用。
至于SATA II,唯一對個人電腦用戶有意義的就是300MB/s的帶寬——當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過千萬別指望帶寬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就可以獲得接近于SATA兩倍的速度,因為目前硬盤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盤內部數據傳輸率的限制,而不在于接口帶寬,接口帶寬的增加對個人用戶帶來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樣,SATA II的好處——支持NCQ和300MB/s的帶寬,必須要主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板上使用SATA II硬盤,就連“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會有。
總體來說,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對一般個人電腦用戶的意義不是非常大,它們最大的意義在于為企業(yè)應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價存儲解決方案——當然如果幾種硬盤的價格相差很小的話,盡可能選最先進的SATA II是沒錯的。如果擔心新技術會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繼續(xù)選擇SATA I硬盤甚至是IDE硬盤,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