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基礎知識
茶壺是一種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也是茶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茶壺知識的內(nèi)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一、茶壺基礎知識——壺鈕
亦稱“的子”,為揭取壺蓋而設置。鈕雖小,但有“畫龍點睛”作用,變化豐富,是茗壺設計的關鍵部位。常見有球形鈕、球鈕、橋梁鈕、瓜柄形鈕、樹樁形鈕、動物肖形鈕。
(1)球形鈕 :圓壺中最常用的鈕,呈珠形、扁笠、柱形,往往取壺身縮小或倒置造型,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搓、轉(zhuǎn)、壓擠而成,簡潔快捷。
(2)橋形鈕 :形似拱橋,有圓柱狀、方條狀、筋紋如意狀等。作環(huán)形設單環(huán)、雙環(huán),亦稱“串蓋”。平緩的蓋面,環(huán)孔碩大的為牛鼻蓋。
(3)瓜柄形鈕 :花塑器常用的鈕式,如南瓜柄、西瓜柄、葫蘆旁附枝葉,造形生潑。
(4)動物肖形鈕 :源于印鈕。有獅、虎、龍、魚等,有寫實、抽象變形、仿古手法并舉,與主體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即可
(5)樹樁形鈕 :取植物或果瓜的形態(tài)捏塑而成,如梅樁、竹根、葡萄等。
(6)花式鈕及其他 :隨著新的陶藝形式發(fā)展,打破傳統(tǒng)程式,以壺邊大于口取代壺鈕,有蓋與鈕融為一體的。
二、茶壺基礎知識——流
(1)壺嘴 :稱之謂“流”,為注茗而設置。出水通暢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瀉杯底無聲響,這與壺嘴壁厚薄、光滑,壺體孔眼、壺嘴眼、壺蓋孔眼有著密切的關系。依據(jù)傳統(tǒng)模式可以分為:直嘴、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
直嘴:形制簡潔,出水暢,明接和暗接處理都有。
一彎嘴:形似鳥啄,俗稱“一啄嘴”,一般為暗接處理。
二彎嘴:嘴根部較大,出水流暢,明接和暗接處理均可。
三彎嘴:源于銅錫壺造型,早期壺式使用較多,明接處理較常見。
(2)壺體孔眼 :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后期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側(cè)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并依據(jù)嘴形而設置。
三、茶壺基礎知識——壺蓋
紫砂壺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形式。
嵌蓋 :是指壺蓋陷入壺口內(nèi),又有平嵌蓋與虛蓋之分。
壓蓋 :是指將壺蓋覆壓于壺口之上,蓋的直徑要略大于壺口的外徑。
截蓋 :是在制坯時,將紫砂壺上端口蓋相應的部位切割開來,截下部分做成蓋,壺身切口做成壺口,蓋合后外形完整;由于制作技術難度大,只有中高檔紫砂壺才會采用截蓋設計,另外,壺蓋上都要開一個內(nèi)大外小的喇叭形小孔,這樣才不易被水氣糊住,有利注茶。
紫砂壺燒成后,口和蓋的配合應達到”直、緊、通、轉(zhuǎn)“四項要求。直,是指蓋的子口,要做得很直,舉壺斟茶時,壺蓋也不會脫出;緊,是指蓋與口之間要做到”縫無紙發(fā)之隙“,嚴絲合縫,蓋啟自如;通,是指圓形的口和蓋,必須圓得極其規(guī)整,蓋合時要旋轉(zhuǎn)爽利;轉(zhuǎn),是指方形(包括六方、八方)和筋紋形的口蓋,蓋合時可以隨意蓋合,即可扣合嚴密,紋形絲毫無差。
四、茶壺基礎知識——壺把
壺把是為便于握持而設置.源于古青銅器爵杯的弧形把.源于瓷執(zhí)壺條形壺把的稱"柄".壺把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具體可分端把、橫把、提梁三大類。
(1) 端把 :亦稱“圈把”,其使用方便,變化豐富。把、口、嘴三點呈水平、對稱。垂直形式安置,具端莊、安定的效果。
(2)橫把 :源于砂鍋之柄,以圓筒形壺居多。
(3)提梁 :從銅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來的壺式,除提梁的大小與壺體協(xié)調(diào)外,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壺蓋的鈕為宜,有硬提梁、軟提梁兩種,光素器、花塑器都有,變化豐富。
看過“茶壺基礎知識“的人還看了:
1.茶道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