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其它興趣愛好 > 飲茶 > 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藏族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飲食習俗別具風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營養(yǎng)飲料,以其原料的營養(yǎng)性、制作方法的獨特性而聞名遐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茶葉在唐以前亦稱“荼”,《爾雅·釋木篇》中說:“木,苦荼也。”藏語稱茶為“莢”,是當時漢語“”的譯音。茶葉具有消食、止渴、去膩等特殊的功能,對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來說,確實是不能一日無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產(chǎn)茶的地區(qū),史料記載,早在囊日松贊時期,吐蕃民間就開始嗜茶。把茶葉當作開胃、養(yǎng)身之藥由來已久。藏文史書《藏漢史集》關于茶葉在藏族地區(qū)出現(xiàn)的故事有如下記載: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場重病,靜養(yǎng)之時,王宮屋頂?shù)臋跅U角上飛來一只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小鳥,口中銜著一根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在屋頂上婉轉(zhuǎn)啼叫。國王派人查看,將小鳥銜來的樹枝取來放到臥榻上。國王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樹枝,于是摘下樹葉放入口中品嘗其昧,覺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飲料。于是派出眾大臣及百姓去尋找這種奇妙的樹,歷盡艱辛終于在漢地找到了,是為茶葉樹。從此,茶葉被引進藏區(qū),并逐漸成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

  據(jù)藏族史料記載,西藏高原盛行飲茶之風,是從松贊干布時期與唐朝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開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經(jīng)獲得許多中華內(nèi)地的名茶。松贊干布統(tǒng)一西藏,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業(yè)貿(mào)易興盛起來,而茶馬貿(mào)易成為吐蕃與唐朝的主要貿(mào)易。唐高宗時“縑馬交易”、唐玄宗赤嶺的“互市換馬”開始了唐朝與吐蕃茶馬市場之端,用良馬和唐朝換茶。對此,唐朝專門成立了“茶馬司”,負責與吐蕃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公元743年,唐蕃會盟,立碑于“赤嶺”,建立了“茶馬互市”。為了交換茶葉,吐蕃曾派專人經(jīng)營藏、漢茶葉貿(mào)易,稱為“漢地五商茶”。史籍有關于吐蕃王室儲存漢地各種名茶的記載。在藏文的《漢藏史集》中,有兩章專門介紹茶是如何從漢地傳入吐蕃的情況。書中寫道:“對于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札袞布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后依次傳了下來。”鑒別漢地茶葉好壞的知識篇為《甘露之海》。這說明隨著茶葉傳入西藏,茶文化也隨之在西藏廣為傳播。茶葉一經(jīng)傳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之成為肉食乳飲的藏民族的飲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紛紛竟相爭求。于是,系于兩地之間的茶馬古道也應運而生。

  宋朝時開辟了多條通往藏區(qū)的“邊茶古道”,相繼在雅州、黎州、調(diào)門等地設立“茶馬互市”,從而開辟了由川西經(jīng)甘孜、昌都至烏斯藏的茶道。這條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當時雅州曾規(guī)定:吐蕃一匹上等馬可換茶葉120公斤;一匹中等馬可換茶葉80公斤;一匹下等馬可換茶葉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薩、薩迦、日喀則、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設立過“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貿(mào)易。據(jù)記載,明初茶貴馬賤,每匹馬可換茶50多公斤;明末茶賤馬貴,每匹馬可換茶250多公斤。民國時期,通過川藏、滇藏貿(mào)易,輸?shù)轿鞑氐牟枞~量更大,據(jù)1941年統(tǒng)計,每年從康定輸?shù)嚼_一帶的茶葉就達20多萬包;從云南輸?shù)轿鞑氐牟枞~約2.6萬多包。這種“茶馬互市”不但成為藏漢經(jīng)濟的干渠,而且促進了西藏民間貿(mào)易的發(fā)展。后來,茶馬貿(mào)易又擴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將茶販運到西藏,利獲數(shù)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腹地、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中的茶馬古道。漢地與藏地之間的茶馬貿(mào)易,以及中原地區(qū)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對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西藏飲茶日益成風。久而久之,一種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漸形成,飲酥油茶也日益成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這種帶有草原風味、具有獨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來,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會風俗、社會禮儀和生活藝術各個方面,從茶禮、茶具、烹茶方式和飲茶習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蛠砭床?,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反映出他們?nèi)粘I畹墓Ь?、和睦、祥和的氣氛?/p>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歡喝的是從吐蕃時期就己開始流傳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工藝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產(chǎn)于四川、云南的青磚茶作原料,先把磚茶熬煮成濃濃的茶汁,濾出茶葉,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時,取適量的濃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鹽,倒入“董莫”,加入酥油,再用力將“甲羅”上下來回攪動,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電動攪拌機打酥油茶,使這一傳統(tǒng)的飲食習俗被賦予現(xiàn)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銀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潑”等。按藏族傳統(tǒng),民間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這種木碗一般用樺木、雜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燙嘴、喝茶香、攜帶方便等特點。

  酥油茶中的酥油營養(yǎng)價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醫(yī)學家宇妥·云丹貢布在他所著的《四部醫(yī)典》中就論述了酥油對人體的營養(yǎng)作用,“新鮮酥油涼而能強筋,能生澤力又除赤巴熱”,即是說新鮮酥油潤澤氣血,精力充沛,使皮膚不粗裂,還能治療粘液及發(fā)熱性疾病。認為酥油可“益智增熱力”,“千般效用延年稱上品”,“可促進人的體力及延長壽命”,“人們?nèi)粘o嬍晨坑皖悾w內(nèi)供熱內(nèi)臟可潔凈。體質(zhì)即補氣力容顏添,五官堅固長壽到百年”。藏醫(yī)學認為,在高寒缺氧環(huán)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強體質(zhì),還可使精液增多,滋潤腸胃,和脾溫中,潤澤氣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產(chǎn)生很高的熱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qū)的一種飲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濃,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防止動脈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質(zhì),還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區(qū)的藏民,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區(qū)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區(qū)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們只有靠飲茶來維持體內(nèi)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謝,并且飲茶可以補充缺乏的維生素。牛羊肉屬于酸性食物,經(jīng)人體消化后會產(chǎn)生一定量的氫離子,它會使人體血液偏酸性,出現(xiàn)胃酸過多、便秘、疲勞等癥狀,大量飲茶后,在人體內(nèi)可產(chǎn)生一定量的氫氧根離子,這能使人體內(nèi)的酸堿維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將酥油與茶同飲,為自己提供了一種簡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還有奶茶。奶茶有兩種,一種是茶水燒開后直接加牛奶放鹽;另有一種在拉薩等城鎮(zhèn)最為盛行,因為要加糖,所以人們稱之為甜茶。這種茶必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據(jù)說甜茶傳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拉薩人最早品嘗甜茶應該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爾、印度的伊斯蘭商人那里。之后,這種飲品很快得到了拉薩貴族們的喜歡,有的上層家庭甚至專門從尼泊爾、印度請來廚師,這些廚師在制作西式菜肴的過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拉薩上層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飲品。到上個世紀20年代,拉薩街上出現(xiàn)了甜茶館。有資格進入甜茶館的只是那些貴族、商人和有錢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練些,幾乎每個拉薩婦女都會做甜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館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誰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館不但會很快傳遍全城而且會在頃刻之間留下輕浮女人的污名,連累家人。雖然10年后各式茶園遍布拉薩各處,但甜茶館依舊生意興隆。如今轉(zhuǎn)經(jīng)的老人會進去喝上幾杯,遠來朝圣的男男女女會在那兒休息一下或就著甜茶吃上一些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干饃或別的食品,還有那些同樣要去茶園的人們,對他們來說甜茶館依舊是原來的甜茶館,甜茶館依舊是新聞發(fā)布中心。

  在農(nóng)牧區(qū),一般藏族的早點喜歡吃“強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將糌粑用勺攪著吃。藏族一天到晚離不開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農(nóng)牧區(qū),你可見到幾乎每個藏族家庭都有火缽,上面經(jīng)常煨著一壺清茶。有條件的家庭早茶必須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間對喝茶也十分講究,喝茶時不能作響,而要輕啜慢飲,喝茶發(fā)出聲響被當成缺少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在西藏民間,藏族把敬茶作為遠別的一種重要禮儀,祝愿親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車站、機場,常??梢砸姷剿托械娜藗儽持M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為親友送行;小孩生下來的第二天,親朋好友也要帶上酥油茶為之祝賀;到醫(yī)院里去探望病人,帶上一瓶濃濃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會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農(nóng)區(qū)、牧區(qū),還是在城鎮(zhèn),無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住的友人,一踏進主人家門,首先端出的是香噴噴的酥油茶,主人雙手捧上,恭敬地請你喝一杯,接著再寒喧議事。請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內(nèi)涵發(fā)展到了極致,共同構(gòu)成中華茶文化的大觀。

  酥油茶文化的禮儀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guī)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xiàn)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后呷上一口,并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藏族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氣候,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剛毅的民族個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獨具高原特色的飲食文化,藏鄉(xiāng)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鄉(xiāng)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剛進藏的漢族干部,要適應高原環(huán)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致: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后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nèi)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lián)v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經(jīng)過這樣搗打后,其中的油質(zhì)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于皮翼中,冷卻后便成酥油,現(xiàn)在,手搖牛(羊)奶分離器已經(jīng)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酥油以夏季從牦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種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面食也要用酥油。

  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時,點燈、煨桑等都離不開酥油。酥油還可以軟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繩革條,在牧區(qū),男女青年還用它擦臉,以保護皮膚,防曬抗寒。被譽為青海塔爾寺密宗“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繡、壁畫)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馳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種獨特的雕塑藝術,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礦物顏料塑成形態(tài)各異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蟲魚,無不逼真細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藏區(qū)絕少產(chǎn)茶,制作酥油茶的茶葉,最初多來自中原地區(qū)。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公元4、5世紀時,吐蕃軍隊就曾通過與內(nèi)地的戰(zhàn)爭奪得了大量茶葉,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形成飲茶的習俗,茶葉也只是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品而為社會上層所珍藏。唐開元以后,隨著唐蕃之間交往的增多,飲茶習俗漸漸傳入吐蕃。到了晚唐時期,唐蕃開始在河西和青海 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開始大量運往藏區(qū)。以后茶馬互市盛行。

  1372年,明政府專門設立“茶馬司”,專門管理內(nèi)地與邊地的茶馬互市活動。清初。“茶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

  從此,茶葉開始源源不斷輸入藏區(qū)并進入尋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為大茶和磚茶。磚茶為長方體,重約兩公廳左右。既適合長途運輸也便于外出時攜帶。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們的創(chuàng)造。為了適應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和露天甚至風雪里放牧的生活,他們最需要的是一種御寒保暖的熱飲,這樣,酥油茶便應運而生了。酥油茶有各種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壺或鍋中加入冷水,放入適量磚茶或沱茶后加蓋燒開,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為最佳。在這種熬成的濃茶里放進少許鹽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簡易的酥油茶。

  但更為正統(tǒng)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濃茶濾去茶葉,倒入專門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這是藏區(qū)群眾家里常見的也是必備的一種生活工具, 由筒桶和攪拌器兩部分組成。筒桶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銅皮,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顯得精美大方。攪拌器是在比簡口較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構(gòu)成,圓木板上有4個直徑約4厘米的小孔,攪拌時,液體和氣體可以上下流動?,F(xiàn)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條件的藏族群眾家里,則更多地是使用電動攪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凈衛(wèi)生),再加入酥油和適量食鹽,用攪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勁攪打,使酥油、濃茶和食鹽充分融臺為一體,然后倒入鍋或者茶壺里,放在火爐上加熱,或馬上飲用,或裝入保溫瓶中以備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礎上再打進雞蛋、加入準備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攪打溶化,這就是更高級的酥油茶了。

  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眾還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這類茶至今還在喝,同樣芳香甘美,強身健體,御寒保暖,而旦還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級飲料。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潤肺腑,還能產(chǎn)生較大的熱量,所以特別適合藏族人民高原御寒的需要。另外,由于牧區(qū)群眾的日常飲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里含有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維持了人體營養(yǎng)的均衡。同時,飲茶還有助于消化和維持人體的酸堿平衡。

  因而酥油茶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流傳至今,并成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禮節(jié) 酥油茶也是藏族群眾祭神待客的禮儀物。敬神以酥油和茶為佳,待客則茶酒并重。待客時,全家排在門前,向來客敬一杯酒。獻一條哈達,即是最高的禮節(jié)。而送別親人時,則背著酥油茶送到車站親人上車后,還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萬事大音之意。在川滇藏區(qū),酥油茶還是年輕人戀愛的媒介,流行在該地區(qū)的“茶會”,可以說是一次公開的集體戀愛,最為農(nóng)牧區(qū)的年輕人所喜愛。

酥油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相關文章:

1.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2.茶文化發(fā)展歷史

3.概述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4.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

5.茶文化發(fā)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6.古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7.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是什么

289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