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含義
日本茶道文化含義
日本茶道的文化有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日本茶道文化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含義,日本的茶道文化含義是什么呢?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日本茶道文化含義,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對中日文化不同的見解和內涵
日本對茶道的解釋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百年來,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二、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yǎng)以實現(xiàn)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xiàn)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guī)。“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jié)。“清”是要求人、茶具、環(huán)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tài)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chuàng)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臺灣中華茶藝協(xié)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fā)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yè)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xié)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梢娢逍姓{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xiàn)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xiàn)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xiàn)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huán)境與心境方面表現(xiàn)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
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jīng)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梢哉f:“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回首頁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xiàn)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xiàn)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夸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yǎng)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jīng)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yǎng)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qū)別于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回首頁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zhí)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huán)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認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fā)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
由于唐宋以來茶文化的繁榮,以及當時中日之間人員與貿易來往以及文化交流的頻繁,中國茶文化的東傳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據(jù)相關研究,中國茶文化傳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時期,學者滕軍在《追隨與自立的軌跡——日本茶道史述》一文中記載:“在中國茶文化東傳日本的過程中,空海(774—835年)以及另一位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據(jù)《日吉神道秘密記》記載,西元805年,從中國留學回國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的茶園。”由于當時產茶量有限,所以日本本土出產的茶葉僅供皇親貴族與高僧享用,被稱為貴族茶,并在弘仁年間(810—824年)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弘仁茶風”。
隨后,經(jīng)過鐮倉時期的寺院茶、室町早起的斗茶、室町中期的書院茶,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傳入階段。其中,鐮倉時期的高僧榮西,將宋代的飲茶文化帶回了日本,并撰寫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yǎng)生記》,對后世產生巨大的影響。當時的茗飲活動在佛教寺院中盛傳而形成寺院茶,后來又分為禪宗與律宗兩大系統(tǒng),這種將佛家思想與茗飲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幾乎貫穿了此后日本茶道的發(fā)展史,是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的發(fā)源之處。
室町中期的書院茶時興之后,日本茶道文化的發(fā)展逐漸脫離了中國文化的直接影響,進入到文化自覺自立的階段。這其中,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三位高僧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滕軍對此也做出了精彩的總結:“在從書院茶發(fā)展至日本茶道的轉折點上,村田珠光發(fā)揮了偉大的作用。他使茶與禪相結合在一起,開辟了‘禪茶一位’的茶道思想境界;他使簡素的民具與精美的唐物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和漢兼帶’的茶道實踐準則。
在日本茶道史上,繼村田珠光之后,在千利休之前,有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即武野紹鷗。武野紹鷗的茶道是對村田珠光茶道的繼承與發(fā)展。珠光將禪學導入茶道,確立了茶道的核心思想,武野紹鷗將日本的歌道理論導入茶道,創(chuàng)意設計了諸多茶道的具體內容,為促使日本茶道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繼村田珠光與武野紹鷗之后,千利休在承接前賢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憑籍超人的藝術天分和豐臣秀吉的賞識,拓展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廣度和深度。千利休使茶道成為了禪宗的另一種修禪方式;使茶道成為了禪的另一種表達;使日本和物的樸素簡約之美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認可;確立了日本民族獨特審美觀的自信。”經(jīng)過這些茶道高僧的努力,茶文化完成了在日本的本土化過程,由此確立了日本茶道文化的民族性特征。這其中,千利休對后世茶道的影響最為深遠,他的茶道由其子孫及弟子繼承與發(fā)展,在此后四百年中形成表千家流、里千家流、武者小路流等諸多流派。
在江戶時期和明治時期,日本分別形成了抹茶道與煎茶道,被視為日本現(xiàn)代茶道的確立。日本學者富田升在《近代日本的中國藝術品流轉與鑒賞》一書中記載:“江戶時代,抹茶道從將軍家和大名家獲得茶職,地位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隨著明治維新的到來,抹茶道失去了其經(jīng)濟的俸祿,直至明治中期急劇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頓翁和高橋帚庵等近代財閥風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過大茶人的登場,使抹茶道步入了復興之途。當時,經(jīng)日清、日俄戰(zhàn)爭,國粹主義的強烈傾向及第一次大戰(zhàn)前后的景氣,對其復興起了促進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價格出現(xiàn)了異常高漲的現(xiàn)象,抹茶道進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一個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這就是與抹茶形成了鮮明對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隱元和尚將明代的煎茶法帶入日本的,依其來源,煎茶標榜中國的教養(yǎng)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書齋,不拘格式地飲茶,賞玩器具和書畫,賦詩作詞,極盡文房清玩之趣。江戶后期至末期,煎茶脫離了這種本旨,形成了重視煎茶用具和茶道禮法的煎茶道。逐漸地,煎茶開始游藝化,并擴大了民眾基礎,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現(xiàn)代日本茶道的確立,以及日后廣泛的傳播,使得日本茶道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成為外界了解日本的一個窗口。
日本茶道的文化美學
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獨特的美學屬性: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shù)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guī)范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xiàn)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筑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筑,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筑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于寺院的俗世修心養(yǎng)性之愿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xiàn)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梁,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jīng)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tài),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tài)。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xiàn)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桃獾耐昝?,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郁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征意義上的回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凈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凈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凈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xiàn)實的生存規(guī)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guī)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后,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凈俗念之愿。
靜寂之美
沉穩(wěn)、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結束,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看了“日本茶道文化含義”的人還看了:
1.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3.日本茶道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