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糧票的收藏價格表(2)
黑龍江糧票的收藏價格表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匱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緊接著,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fā)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1960年,國家進入了節(jié)糧度荒時期,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進行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也無貨供應。到1961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種。在那個時期,吃飯要糧票,吸煙要煙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連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證發(fā)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fā)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購買工業(yè)品,國家還發(fā)放了工業(yè)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shù)量的工業(yè)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表票等。
與票證時代相配合的,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xiāng)二元分割的制度。農村人不可能像今天第一樣自由進城打工,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沒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因此農民離開了土地,根本就無法生存。
不僅城鄉(xiāng)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移,同樣由于糧食關系的束縛而相當麻煩。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兩種。只有全國糧票才能在中華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shù)量的全國糧票。
經濟發(fā)展的轉機發(fā)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范圍。到1983年,由國家統(tǒng)一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
1984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后,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
在24年后的今天看來,取消票證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不僅僅是趟了政策的雷區(qū),而且牽動城市最敏感的神經,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個年代,我國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按戶籍人口定量供應。深圳經濟特區(qū)初期也是實行這種制度,當時群眾買米要憑戶口本或糧票,定量很低。特區(qū)成立幾個月后,人口由辦特區(qū)前的兩萬余人一下膨脹到幾十萬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員進來了,糧食定量不夠,有的人還沒有糧票,只好到自由市場購入高價糧。因為糧票,當時不少人被逼回內地。
1984年11月,深圳市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憑證定量供應問題。會議認為,全國農村進行改革后,糧食已經出現(xiàn)了恢復性的增長,糧食供應已經沒有那么緊張,又由于國家賦予經濟特區(qū)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因此深圳可以大膽地實行改革。辦法是讓國營糧食部門多儲備一些糧食,取消糧票,提高價格,敞開供應。如果發(fā)現(xiàn)周圍地區(qū)大量搶購,再提高糧價和研究其他對策。
新政策還沒實施,消息傳開后,過慣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為恐慌,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幾十年來憑票買糧的習慣一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xiàn)沒有糧食可以買,大家又要餓肚皮的情況?
事實證明,由于發(fā)揮了價格機制、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食憑證供應制度后,并沒有發(fā)生什么風波。用一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后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別方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挑選不同的質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糧票的第二年,即1985年,國家又取消了長達30多年的農產品統(tǒng)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fā)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因此,這時基本家家戶戶糧票都有所盈余。
1991年5月,廣東、海南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一改革。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全國各地先后放開糧食及其他產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
糧價放開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顯著增長。1993年,糧油實現(xiàn)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fā)愁了。
糧票收藏特點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制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表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真是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傊?,大多數(shù)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么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糧票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那么在糧票這一大家族里有些什么品種呢?略舉一些有:有直接稱糧票的,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糧票、細糧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各種糧票的尺寸是千差萬別的,其形式有橫式,也有豎式、齒狀和正方形。有的糧票與人民幣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糧票只有1厘米大小。面額大的在千斤、萬斤以上,面額小的僅為一錢以下。計量單位從舊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應有盡有。每一套糧票通常按年限區(qū)分,依票面單位或重量排列,從1到70余枚不等。糧票內容名稱各不相同,更是豐富多彩。糧票的設計各不一樣,有的有精美的圖案,有的將風景名勝和濃郁的民族風情設計在糧票上,如:陜西的兵馬俑、廣西的象鼻山、內蒙古的博物館雕塑、西藏的布達拉宮、上海的外灘、湖南的韶山、貴州的遵義與黃果樹瀑布及云南的石林等。有的有蒙文、藏文、維吾爾文、朝鮮文等。有的無圖案而且紙質差,這些常體現(xiàn)在早期糧票上,只在紙上印上一些字,有的用鉛印、油印,還有專門印糧票的廠家監(jiān)制印刷,大多數(shù)糧票上面還蓋有有關部門的公章,有的還印有編號等等。
糧票的簡介
糧票為1955年~1993年間中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伴隨糧食定量供應在流通領域糧食及糧食制品買賣的資格許可證。糧票為供給制下的主要票證之一,分為全國糧票、軍用糧票、地方糧票和劃撥糧票四種。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采用的,蘇聯(lián)在十月革命后,當時國內不穩(wěn)定,內戰(zhàn)不斷,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fā)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lián)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zhàn)時期商品緊張時,發(fā)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F(xiàn)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采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高福利催生了大量懶漢,也給政府財政帶來巨大負擔。
猜你感興趣:
3.遼寧糧票收藏價格